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时指出,要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有效治理污染。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
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确定进一步扩大进口的措施,促进调结构惠民生和外贸平衡发展。
会议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顺应群众期盼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大气十条”目标如期实现、空气质量总体改善的基础上,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通过3年努力进一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
提出清洁取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第八项工作“大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指出:“积极推行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社会化监测等新业态,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积极推行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这部分表述很有意思,有必要当重点划一下。合同能源管理、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等不是新概念,也不算新业态,2014年前后,全国曾经刮起一阵合同能源管理风,第三方检测、能源审计等制度也建立起来了,但后来被玩坏了。对于清洁取暖产业来讲,特别是分布式集中供暖,合同能源管理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既能降低政府投入,又能提高项目质量,值得推广。当前,大部分企业抓生产、做渠道,未来,大家要想好好活着,都必须发展成为专业化的节能环保服务机构。
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方面,“力争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0%。新增天然气量优先用于城镇居民和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等可中断用户,原则上不再新建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天然气化工项目”。强调天然气产供储销要成体系建设,目标任务比较理性,“以气定改”,不允许一哄而上,造成“气荒”。“限时完成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步伐”等要求,为天然气有关产业打开了发展之门。
“加快农村‘煤改电’电网升级改造”这部分提出“鼓励推进蓄热式等电供暖”,为光伏+、太阳能+、相变蓄热等新技术产品打开了发展空间,但具体到有关技术产品如何推广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扶持。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第三十项工作,明确提出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各级财政支出要向打赢蓝天保卫战倾斜。增加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投入,扩大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试点城市范围,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全部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未达标地区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这段话,应该是广大清洁取暖企业最喜欢听的,这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但笔者更感兴趣的是“支持依法合规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出台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金融支持政策,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金融支持清洁取暖试点工作”等金融支持举措,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这是一个重大利好。资金集聚的地方,猪都能飞起来。当前,有些企业想做清洁取暖产业+投融资平台,关键是否有好的赢利模式,这一点需要大家创新和思考。另外,国家在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和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方面,也提出任务目标,关键是政策是否落地、如何落地,这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